【時事評論】澳門廢棄物及管理現狀

文:Keith Morrison | 作家及教育家


當提到“廢棄物管理”一詞時,您會想到什麼?固體和液體廢棄物處理?回收?拯救地球?廢棄物的產生?預防浪費?廢棄物處理?塑膠? 可持續性?當然,以上皆是且舉不勝舉。廢棄物管理涉及諸多方面,亦非新鮮事;富有先見之明的Vance Packard早在1960年就已發表了《廢物製造者 (The Waste Makers) 》一書。 

在廢棄物管理方面,儘管大型娛樂場度假村處於領先地位,但澳門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根據最新的年度數據,澳門全年要處理230萬立方米建築廢料、43.7萬噸城市固體廢物,日均污水處理量也高達22.3萬立方米。數十年來,世界眾多國家和城市均要求其居民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垃圾分類並定期進行回收,玻璃、罐頭、塑膠、紙張、食物、有機物、家具、電磁等均在此列。然而,澳門卻是例外。在這裡,即使居民自行進行垃圾分類(當然這距離普及仍有光年之遙),那麼將發生什麼事?哦,很簡單!已經被分類的廢棄物在被收集時,將再次被混集在一起。徒勞無功!這絕不值得驕傲。 

然而,考慮到涉及不同種類的物料,這僅僅是傳統的廢棄物領域。廢棄物管理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澳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例如,浪費公帑又怎樣?想想那些令人寒心的“大白象”,如超巨型的輕軌站和北安客運碼頭,還有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那足以與迷你馬拉松媲美的步行距離和自動扶梯障礙訓練場,又或者是友誼橋大馬路一帶從不休止的大規模道路工程,卻不曾解決長期擁堵的棘手問題。多麼燦爛的廢物創造!為何總是那些出價最低的投標者競得建築項目,卻不選擇那些最合適的團隊?成就功績的機會被白白浪費了! 

廢棄物管理可處理那些被認為無用、多餘或不需要的事物。但,誰決定“廢物”的定義?在澳門,有許多例子表明有必要對浪費進行更廣泛的解釋,不應局限於物質的浪費。例如,面對本地人力資源浪費,那些在廣泛領域具備資格的人(通常在國外獲得資格認同)卻無法在澳門找到合適的工作,原因是這裡的就業前景狹窄。這是人類創造力和人才的浪費,但此時澳門卻大力宣揚其多元化和人才招募的優點。為什麼在澳門,合格的藥劑師最終成為英語老師,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家最終成為辦公室職員,博物館和畫廊管理專家最終成為學校教師,合格的建築師和科學家卻選擇離開?真是浪費啊! 

人力資源浪費包括失業(澳門失業人數最新為8,600人),當中不乏對年齡、性別、民族、種族、原籍國的歧視。此外,僱員因工作條件惡劣選擇辭職導致員工流失。這些現象在澳門屢見不鮮。真是浪費啊! 

又或者,面對本地機構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過剩:組織浪費。就此而言,“廢棄物管理”中的“廢棄物”作為形容詞,即管理者是廢棄物之意。何解澳門機構和企業的辦公室坐滿了高級管理人員?其主要工作似乎就是在無止盡的會議和公共活動中扮演趾高氣揚、煩躁不安的角色?但這些工作往往是無關緊要、不必要的。真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浪費時間去接待高高在上的頂級管理人;浪費時間欣賞他們在“貧民百姓”面前遊行並為他們的名字鼓掌歡呼;浪費時間聆聽他們為底層群眾發表的祝詞,欣賞他們接受普羅大眾的羨慕和敬畏,並留下絢爛的照片;最後欣然鞠躬離場,踏上那最奢華豪華轎車。然而,請不要對這些誇張的人體模型過於苛刻;他們很幸運地在大合照後旋風式消失,讓其他人為看到他們深感自豪,實際上他們的名字卻不為人所知。  

為何總是在終而復始的活動中看到這些貴賓的身影?他們總是微笑地看著手上的迷你茶點,思考如何在握手時拿穩手中的玻璃杯、一次性紙盤和塑膠餐具?這是高級管理人員的浪費:無用、多餘,堪比小池塘裡的大魚。用電影裡的一句話來形容,也許他們應該被“浪費”,但也許這有點心胸狹窄;畢竟,他們是無害的,因為事實上,除了獲得娛樂圈的喝采之外,大多碌碌無為。或許,只需簡單回收,再造成垃圾收集器。 

廢棄物指那些不增加任何價值、效率低且不必要的事物。看看澳門;浪費無所不在且無法磨滅。澳門的浪費文化極之普遍且包容度甚高。